top of page
Our Article 我們的文章
Search
科技填補地理連接的缺口
依稀記得小學時有一中文科討論題目,內容是針對虛擬掃墓及拜祭祖先的興起所引起的爭論,十多年後, 網上拜祭祖先雖然聽起來依然十分荒唐,但仔細想想,我們生活中其實沒有太多活動是一部電腦或手機辦不到的。日用品可以網購,圖書可以網上租借,電影可以網上串流,三餐可以叫外賣,朋友可以視像...
「無為」與規劃
香港的土地規劃一直為人垢病,不少人批評香港的土地政策和城市欠缺健全的規劃,例如棕地等問題,社會團體一直向政府施壓,希望發展使用率偏低的棕地來解決房屋問題,然而香港一直故步自封。 筆者在今次卻希望換過角度,探討政府在不少地方的過度規劃(Over-planning)。...
高齡健全城市只是養老好地方?
「當大家都120歲時,60歲啱啱是中年。」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兩年前說出的「金句」,引起全城嘩然。用這個邏輯思維作為調高長者綜援年齡理由固然是不敢苟同,但是若將這大智若愚的思想套在發展高齡友善城市(age-friendly city) 的框框裏,或許智商達160...
青衣騎行:如何在已發展社區推動單車出行
在去年的文章《彈性城市:機動城市主義》我們曾經討論過, 即使旺角與太子的距離是這麼近, 但是香港城市的規劃及結構令大部份香港人不能以單車代步,只能作為生活閑趣的一部份,要着手解決,就需要各界聯手, 發揮機動城市主義中的如水(Be Water)精神。可幸的是,...
從「逃離城市」重新思考健全的意義
自疫情來襲,一年多快過去了,不知你過得如何呢?香港機場是全世界第四大繁忙的機場,可是自從2020年之後,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只得停留在香港這個麻雀之地。不知道「逃離城市」這一個意識,有否在你腦海中出現? 城市是我們生活的居所,在2050年,專家預計全球人口大概會有70%是在城...
不在詞義,而在概念: 「社區」和「小區」的分別
今年年初,香港市民平日常用的「社區檢測」突然被政府改稱「小區檢測」。這個看似芝麻綠豆的事,「社區」和「小區」不是指同一件事嗎?政府對地理環境的詮釋,又如何影響他們的防疫施政? 社區一詞是由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,意指通過血緣、鄰里和朋友關係建立起來的人群組合關係。社...
納米單位:不為生活只為生存
在今年年初,本土研究社,一間推動民間研究的知識平台,發佈了一份納米樓研究報告《納錐之地》,公開香港納米單位的情況。報告將納米單位定義為260尺以下的單位,最細的納米樓單位僅128呎,比私家車車位更小。因為香港租金昂貴,所以這些微型單位因為面積較小,售價相對較低,所以開始較受...
貧富懸殊: 社區中的熱差距(Heat Gap)
隨着全球暖化加劇,城市的溫度急速上升,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都開始需要承受更加多的熱浪(Heat waves)。環保團體經常說:全球暖化的後果是我們所有人類都要共同承受的。這句話固然是對的,氣候是我們共同擁有,亦是不能避免。但是你可否知道,我們的社區氣溫,又或是屋苑氣溫,與貧富有...
夾公仔店帶來的啟示
在本年頭肺炎疫情開始爆發, 吉舖漸漸在旺區湧現,美聯物業推算全港最少有4,000間丟空街舖。尖沙咀的加連威老道,銅鑼灣羅素街等等都成為了重災區。昔日不少的名牌店,藥房,現在卻變成了夾公仔店。 夾公仔店鋪的出現是一個挺有趣的現象,夾公仔店逆市擴張,是否真的因為夾公仔有利可圖?...
彈性城市:機動城市主義(Tactical Urbanism)
重建發展是香港政府在2000年以來大力推動的政策,希望通過重建舊樓,令老化的社區更符合現代生活標準及社會需要。重建以「項目」為單位,一般項目有收購到拆樓也最少需要數年,加上發展項目亦需時,即是在重建後的建築,也未必能夠追上社區生活上的轉變。...
禁堂食令探討公共空間
禁堂食令,雖然是無效的抗疫政策,但卻是一個極佳的公共空間實驗。當失去了私人空間(由私人擁有權確立),例如餐廳,香港有甚麼空間去容納一班要吃飯的人? 大家都知道,一個飯的價錢,除了原材料外,還有人力資源及租金。因此你的金錢不僅花在食物上,其實亦花在使用空間的權力。禁令反映出一...
房地產一手銷售的科技應用
近期熱爆全城的新盤,大圍港鐵站上蓋物業「柏傲莊」,火熱登場,全城矚目。項目第一期推出,共收票2.27萬張,成為1997年後的「票王」。而「柏傲莊」也繼續利用發展商新世界集團的「自家製」網上登記系統,讓有意購買的市民可以遙距登記,不用再親身前往。在整個房地產銷售過程中,登記系...
「遙距工作」的前世今生
COVID-19疫情令很多企業被迫安排員工在家工作。其實,在科技被廣泛應用的初期,大家都曾經幻想所有員工能「遙距工作」。電影「未來報告」(Minority Report) 也有一些片段描繪「遙距工作」,曾幾何時大家會預期不久將來就會實現,但由「回到未來」(Back to...
一觸式物業管理的定義
過去一年,對業主來說相當艱難。在過去10年享受資產不斷升值,但現在就要面臨空置率上升、租金下調,以及多個市場不明朗因素。面對市場困境,業主必須迅速回應市場最新轉變,否則就會落後於人。我們相信,大數據和科技可以提升他們的競爭優勢。...
香港80後嚴重付不起物業
香港人會同意,80後要做業主,是很難達到的夢想。除了土地短缺,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也是奪走80後儲錢買樓的夢。這些已經不再是新聞,但之後的情況又會變得多壞呢?根據每年Demographia Housing Affordability...
終極海外物業投資指南
全球新冠病毒爆發和社交距離限制不斷增加,但仍然無阻香港買家尋找海外物業投資的機會,而這增長勢頭正向著有增無減的方向進發。 在2019年,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分別舉行了超過230場及118場的海外物業展銷會;反觀香港,根據蘇豪應用程式(Soho...
房地產領域中,量度作業守則重要嗎?
如果你曾經有過租借或買賣一個住宅、辦公室或商舖的經驗,相信最大的痛點之一,就是量度單位面積時,往往與您的期望不符,因為單位面積很多時都會加入如陽台、電梯大堂和屋頂平台等單位實用面積以外的空間。實際的「可用」空間因此「不似預期」。...
科技如何有效收集數據和減省成本
上文提到,儘管房地產是世界上資產規模最大的行業,達228萬億美元,但對於業界人士而言,數據仍然最大的問題,因為收集數據過程十分痛苦,除了需要瀏覽數以百計的試算表、疏通無數個獨立政府部門、閱覽房地產手冊、規劃網站,還要和業界同行保持聯繫等等。所有項目及交易,超過九成時間都花在...
解決數據問題:如何推動房地產行業的真正轉型
無論是參與房地產活動,還是閱讀一篇關於房地產科技的文章,我們都會夢見一幕,就是置身室內,都能夠實時實地看到另一個地方的建築物細節;又或只需點擊一個按鈕,就可以簡單地完成買樓程序。當然,這就是「人工智能」、「大數據」和「區塊鏈」的威力。...
房產「智能估價模型」未來發展
人工智能驅動的「阿法狗」(AlphaGo)在數年前已能輕鬆打敗中韓的圍棋國手。時至今日,人工神經網絡等技術雖然還在完善當中,但實際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可以代替人類進行一些複雜的分析,甚至思考。至於在商業上的應用程度,已不是技術上問題,而是行業認受性和法律框架等問題。如無人駕駛..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