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填補地理連接的缺口
依稀記得小學時有一中文科討論題目,內容是針對虛擬掃墓及拜祭祖先的興起所引起的爭論,十多年後, 網上拜祭祖先雖然聽起來依然十分荒唐,但仔細想想,我們生活中其實沒有太多活動是一部電腦或手機辦不到的。日用品可以網購,圖書可以網上租借,電影可以網上串流,三餐可以叫外賣,朋友可以視像...
「無為」與規劃
香港的土地規劃一直為人垢病,不少人批評香港的土地政策和城市欠缺健全的規劃,例如棕地等問題,社會團體一直向政府施壓,希望發展使用率偏低的棕地來解決房屋問題,然而香港一直故步自封。 筆者在今次卻希望換過角度,探討政府在不少地方的過度規劃(Over-planning)。...
高齡健全城市只是養老好地方?
「當大家都120歲時,60歲啱啱是中年。」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兩年前說出的「金句」,引起全城嘩然。用這個邏輯思維作為調高長者綜援年齡理由固然是不敢苟同,但是若將這大智若愚的思想套在發展高齡友善城市(age-friendly city) 的框框裏,或許智商達160...
青衣騎行:如何在已發展社區推動單車出行
在去年的文章《彈性城市:機動城市主義》我們曾經討論過, 即使旺角與太子的距離是這麼近, 但是香港城市的規劃及結構令大部份香港人不能以單車代步,只能作為生活閑趣的一部份,要着手解決,就需要各界聯手, 發揮機動城市主義中的如水(Be Water)精神。可幸的是,...
從「逃離城市」重新思考健全的意義
自疫情來襲,一年多快過去了,不知你過得如何呢?香港機場是全世界第四大繁忙的機場,可是自從2020年之後,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只得停留在香港這個麻雀之地。不知道「逃離城市」這一個意識,有否在你腦海中出現? 城市是我們生活的居所,在2050年,專家預計全球人口大概會有70%是在城...
不在詞義,而在概念: 「社區」和「小區」的分別
今年年初,香港市民平日常用的「社區檢測」突然被政府改稱「小區檢測」。這個看似芝麻綠豆的事,「社區」和「小區」不是指同一件事嗎?政府對地理環境的詮釋,又如何影響他們的防疫施政? 社區一詞是由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,意指通過血緣、鄰里和朋友關係建立起來的人群組合關係。社...
納米單位:不為生活只為生存
在今年年初,本土研究社,一間推動民間研究的知識平台,發佈了一份納米樓研究報告《納錐之地》,公開香港納米單位的情況。報告將納米單位定義為260尺以下的單位,最細的納米樓單位僅128呎,比私家車車位更小。因為香港租金昂貴,所以這些微型單位因為面積較小,售價相對較低,所以開始較受...
貧富懸殊: 社區中的熱差距(Heat Gap)
隨着全球暖化加劇,城市的溫度急速上升,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都開始需要承受更加多的熱浪(Heat waves)。環保團體經常說:全球暖化的後果是我們所有人類都要共同承受的。這句話固然是對的,氣候是我們共同擁有,亦是不能避免。但是你可否知道,我們的社區氣溫,又或是屋苑氣溫,與貧富有...
夾公仔店帶來的啟示
在本年頭肺炎疫情開始爆發, 吉舖漸漸在旺區湧現,美聯物業推算全港最少有4,000間丟空街舖。尖沙咀的加連威老道,銅鑼灣羅素街等等都成為了重災區。昔日不少的名牌店,藥房,現在卻變成了夾公仔店。 夾公仔店鋪的出現是一個挺有趣的現象,夾公仔店逆市擴張,是否真的因為夾公仔有利可圖?...